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(諺解)卷七, 八)
http://encykorea.aks.ac.kr/Contents/Item/E0069698
대불정여래밀인수증요의제보살만행수능엄경(언해) 권7, 8(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
2권 2책.(권7, 권8)형태사항은 사주단변(四周單邊)이고, 반광(半匡) 크기는 27.0㎝×19.8㎝이다. 본문에는 계선이 있고 9행에 대자17자, 중자21자, 소자쌍행21자로 되어 있다. 판심은 상하백구(上下白口
encykorea.aks.ac.kr
당나라의 반랄밀제가 번역한 『능엄경』을 국역·교열하여 1461년에 간행한 불교경전. 언해본.
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
唐天竺沙門 般剌蜜帝譯
No. 945
新印大佛頂首楞嚴經序
前雄武軍節度推官許洞撰
楞嚴經者,括諸佛萬行之樞紐也。通幽洞微,非二乘所賾;開物成 務,乃十地攸宗。其文曲而達,其旨隱而暢,入於至妙之域,出於 無生之表,鏗鏘磅礴群彙率化,窮玄絕聖其在茲乎。是知大和無私 雖幽必煦,至神無迹雖微必貫,玄功無宰雖遐必達,率由心絕有為 而大千同照,道躋無作而至感必通。
如來謂斯經可以鼓吹乎群心、開決乎佛性,爰集大眾會于室羅筏 城,天龍鬼神共覃斯教。嗚呼!三界以五欲而成,故摩登伽以宣淫 為發題之始也;眾生以愛纏而起,故阿難以破惑為成道之基也。是 以論有心則以無心為攝,悲有生則以無生為誘,談有相則破一切色 境為主,示有作則脫一切煩惱為樂,此蓋覺虛妄而歸真實也。至若 舉三十六地獄之因果、十鬼十類之緣業,此蓋昧真實而起虛妄也。 不明實相無以煥菩提之心,不破妄塵無以悟眾生之性,是法微妙, 知之者亦已鮮矣;能深究於此復廣其利於天下,余見其。
大佛頂如來萬行首楞嚴經序
趙宋泉南沙門釋祖派述
至心歸命禮南謨無見頂相首楞嚴王。圓如來之密因,具菩薩之萬 行,真修行路,妙證悟門,大乘義以了明,一切事而究竟。爰自祇 園休夏聖王延齋,紫金光聚耀十方,迦陵仙音流法界,恒沙薩埵咸 來咨決心疑,闔國王臣畢集願聞法要。教由緣起,阿難被溺於婬 坊,道假人弘,師利承宣於祕呪。由是七處徵心,全是妄性淨元 明;八還顯見,本來真覺圓常住。標迷悟之根本,令諸闡提而墮彌 4 戾車;示同別之狂勞,俾一顛迦而摧惡叉聚。富樓那執相難性,四 緣本紀於異同;波斯匿惑斷為常,一念元無於生滅。妙明覺體,非 因非緣非自然;精真見元,不合不和不離即。以至六根虛妄無非菩 提妙心,七大遍周盡是如來藏性。三緣永斷,不迷鏡裏之頭;二義 斯明,頓悟衣中之寶;金鐘擊處,聲滅而聞自不消。華㲲綰時,六 忘而一不可得。譬夫天王賜屋,二十五聖而各陳悟入之門;遠客遊 方,十河沙眾而盡識歸還之路。勅文殊之揀選,誰當其根;指觀音 之圓通,實從中入。而況三無漏學,真為修習之要機,四淨律儀, 實號秉持之明誨。欲誦祕密之章句,須嚴清淨之壇場,無邊積業悉 氷消,一切所求皆果遂。復乃開三門之漸次,是先佛之規模;立五 品之名題,作將來之眼目。良由兩種之顛倒,遂成十二之類生,歷 七趣之輪迴,織五重之渾濁。於是迴千光相攬七寶床,深憐恣客迷 主人,痛念認賊為己子。洗心非正,五十重之魔境現前;覺際入 交,四十四之聖心超越。而後慶喜欽承於妙誨,能仁宣發於真慈, 窮五陰之妄源,勝十方之獻寶。貧人七錢而布施,尚獲輪王;行者 一念以流通,定登佛果。真乘奧典,祕字靈文,《大佛頂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甚深法藏。
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
(一名中印度那蘭 陀大道場經,於灌頂部錄出別行)
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中天竺沙門般剌蜜
帝於廣州制止道場譯出
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
烏長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
如是我聞:
5
一時,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是 無漏大阿羅漢。佛子住持善超諸有,能於國土成就威儀,從佛轉輪 妙堪遺囑,嚴淨毘尼弘範三界,應身無量度脫眾生,拔濟未來越諸 塵累。其名曰:大智舍利弗、摩訶目乾連、摩訶拘絺羅、富樓那彌 多羅尼子、須菩提、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。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 其初心同來佛所,屬諸比丘休夏自恣。十方菩薩諮決心疑,欽奉慈 嚴將求密義。即時如來敷座宴安,為諸會中宣示深奧,法筵清眾得 未曾有,迦陵仙音遍十方界,恒沙菩薩來聚道場,文殊師利而為上 首。 時,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,請佛宮掖自迎如來,廣設珍羞無 上妙味,兼復親延諸大菩薩;城中復有長者居士,同時飯僧佇佛來 應。佛勅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;唯有阿難先受別請,遠 遊未還不遑僧次,既無上座及阿闍黎,途中獨歸其日無供。即時阿 難執持應器,於所遊城次第循乞,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,無 問淨穢、剎利尊姓及旃陀羅,方行等慈,不擇微賤,發意圓成一切 眾生無量功德。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,為阿羅漢心 不均平。欽仰如來開闡無遮,度諸疑謗。經彼城隍,徐步郭門,嚴 整威儀,肅恭齋法。 爾時,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,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 天呪攝入婬席,婬躬撫摩將毀戒體。如來知彼婬術所加,齋畢旋 歸;王及大臣長者居士,俱來隨佛願聞法要。于時,世尊頂放百寶 無畏光明,光中出生千葉寶蓮,有佛化身結跏趺坐,宣說神呪,勅 文殊師利將呪往護,惡呪銷滅,提㢡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。阿難 見佛頂禮悲泣,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,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 成菩提妙奢摩他、三摩禪那最初方便。
於時,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 方大阿羅漢、辟支佛等,俱願樂聞,退坐默然承受聖旨。
6
佛告阿難:「汝我同氣情均天倫,當初發心,於我法中見何勝相, 頓捨世間深重恩愛?」
阿難白佛:「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,形體映徹猶如瑠璃。常 自思惟:『此相非是欲愛所生。何以故?欲氣麁濁,腥臊交遘膿血 雜亂,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。』是以渴仰從佛剃落。」
佛言:「善哉,阿難!汝等當知,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,皆 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故有輪轉。汝今欲 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,應當直心詶我所問。十方如來同一道故,出 離生死皆以直心,心言直故,如是乃至終始地位,中間永無諸委曲 相。阿難!我今問汝,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,將何所見誰為 愛樂?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如是愛樂用我心目。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 愛樂,故我發心願捨生死。」
佛告阿難:「如汝所說,真所愛樂因于心目,若不識知心目所在,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。譬如國王為賊所侵,發兵討除,是兵要當知賊 所在。使汝流轉心目為咎。吾今問汝,唯心與目今何所在?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一切世間十種異生,同將識心居在身內;縱 觀如來青蓮花眼亦在佛面,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秖在我面,如是識心 實居身內。」
佛告阿難:「汝今現坐如來講堂,觀祇陀林今何所在?」
「世尊!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,今祇陀林實在堂外。」
「阿難!汝今堂中先何所見?」
「世尊!我在堂中,先見如來,次觀大眾,如是外望方矚林園。」
7
「阿難!汝矚林園因何有見?」
「世尊!此大講堂戶牖開豁,故我在堂得遠瞻見。」
爾時,世尊在大眾中,舒金色臂摩阿難頂,告示阿難及諸大眾:
「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,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 嚴路。汝今諦聽!」
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 佛告阿難:
「如汝所言身在講堂,戶牖開豁遠矚林園,亦有眾生在 此堂中,不見如來見堂外者。」
阿難答言:「世尊!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,無有是處。」
「阿難!汝亦如是!汝之心靈一切明了。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 內,爾時先合了知內身;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,縱不能見 心、肝、脾、胃,爪生、髮長、筋轉、脈搖,誠合明了,如何不 知?必不內知,云何知外?
是故應知汝言:『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 內。』無有是處。」
阿難稽首而白佛言:「我聞如來如是法音,悟知我心實居身外。所 以者何?譬如燈光然於室中,是燈必能先照室內,從其室門後及庭 際,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,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。是 義必明將無所惑,同佛了義得無妄耶?」
佛告阿難:「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,循乞摶食歸祇陀林,我 已宿齋,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?」
阿難答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是諸比丘雖阿羅漢,軀命不 同,云何一人能令眾飽?」
佛告阿難:「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,身心相外自不相干,則 心所知身不能覺,覺在身際心不能知。我今示汝兜羅綿手,汝眼見 8 時心分別不?」
阿難答言:「如是,世尊!」
佛告阿難:「若相知者,云何在外?是故應知汝言:『覺了能知之 心住在身外。』無有是處。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如佛所言,不見內故不居身內;身心相知不 相離故,不在身外。我今思惟,知在一處。」
佛言:「處今何在?」 阿難言:「此了知心,既不知內而能見外,如我思忖潛伏根裏,猶 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,雖有物合而不留礙,彼根隨見隨即分 別,然我覺了能知之心,不見內者為在根故,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 根內故。」
佛告阿難:「如汝所言,潛根內者猶如瑠璃。彼人當以瑠璃籠眼, 當見山河見瑠璃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是人當以瑠璃籠眼,實見瑠璃。」
佛告阿難:「汝心若同瑠璃合者,當見山河何不見眼?若見眼者, 眼即同境不得成隨;若不能見,云何說言此了知心,潛在根內如瑠 璃合?是故應知汝言:『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。』無有 是處。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又作如是思惟:『是眾生身,府藏在中 竅穴居外,有藏則暗有竅則明。』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名為見外, 閉眼見暗名為見內,是義云何?」
9
佛告阿難:「汝當閉眼見暗之時,此暗境界為與眼對?為不對眼? 若與眼對,暗在眼前云何成內?若成內者,居暗室中無日月燈,此 室暗中皆汝焦府?若不對者,云何成見?若離外見內對所成,合眼 見暗名為身中,開眼見明何不見面?若不見面,內對不成。見面若 成,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,何成在內?若在虛空,自非汝 體。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,汝眼已知身合非覺,必汝執言身 眼兩覺應有二知,即汝一身應成兩佛。是故應知汝言:『見暗名見 內者。』無有是處。」
阿難言:「我常聞佛開示四眾:『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;由法生 故,種種心生。』我今思惟,即思惟體實我心性,隨所合處心則隨 有,亦非內、外、中間三處。」
佛告阿難:「汝今說言:『由法生故種種心生,隨所合處心隨有』 者,是心無體則無所合。若無有體而能合者,則十九界因七塵合。 是義不然!若有體者,如汝以手自挃其體,汝所知心為復內出?為 從外入?若復內出還見身中;若從外來先合見面。」
阿難言:「見是其眼,心知非眼,為見非義。」
佛言:「若眼能見,汝在室中門能見不?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 物。若見物者,云何名死?阿難!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,為 復一體?為有多體?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?為不遍體?若一體者, 則汝以手挃一肢時,四肢應覺,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, 則汝一體自不能成。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。何體為汝?若遍體者, 同前所挃。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 知。今汝不然,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,世尊 亦言:『心不在內亦不在外。』如我思惟,內無所見外不相知,內
10
無知故在內不成;身心相知在外非義。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 中間。」
佛言:「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? 為復在處?為當在身?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。若在處 者,為有所表?為無所表?無表同無,表則無定。何以故?如人以 表表為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」
阿難言:「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。如世尊言:『眼色為緣,生於眼 識。』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」
佛言:「汝心若在根、塵之中,此之心體為復兼二?為不兼二?若 兼二者,物體雜亂,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云何為中?兼二不成,非 知不知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?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我昔見佛與大目連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舍利 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,常言:『覺知分別心性,既不在內,亦不在 外,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。一切無著名之為心。』則我無著名為心 不?」
佛告阿難:「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,世間虛空水陸飛行,諸 所物象名為一切。汝不著者,為在為無?無則同於龜毛兔角,云何 不著?有不著者不可名無,無相則無,非無則相,相有則在,云何 無著?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。」
爾時,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 佛言:
「我是如來最小之弟,蒙佛慈愛,雖今出家猶恃憍憐,所以 多聞未得無漏,不能折伏娑毘羅呪,為彼所轉溺於婬舍,當由不知 真際所指。唯願世尊大慈哀愍,開示我等奢摩他路,令諸闡提隳彌 戾車。」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。及諸大眾傾渴翹佇,欽聞示誨。
11
爾時,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,其光晃耀如百千日,普佛世界六種 震動,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;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,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,皆住本國合掌承聽。
佛告阿難:「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,業種自然如惡叉聚,諸 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聲聞、緣覺,及成外道、諸天 魔王及魔眷屬,皆由不知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,猶如煮沙欲成嘉 饌,縱經塵劫終不能得。云何二種?阿難!一者無始生死根本,則 汝今者與諸眾生,用攀緣心為自性者;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 體,則汝今者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緣所遺者。由諸眾生遺此本明,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,枉入諸趣。 「阿難!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,今復問汝。」
即時,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,語阿難言:「汝今見不?」
阿難言:「見。」
佛言:「汝何所見?」
阿難言:「我見如來舉臂屈指,為光明拳,曜我心目。」
佛言:「汝將誰見?」
阿難言:「我與大眾同將眼見。」
佛告阿難:「汝今答我。如來屈指為光明拳,耀汝心目,汝目可 見。以何為心,當我拳耀?」
阿難言:「如來現今徵心所在,而我以心推窮尋逐,即能推者,我 將為心。」
佛言:「咄!阿難!此非汝心。」
12
阿難矍然避座合掌,起立白佛:「此非我心,當名何等?」
佛告阿難:「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。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 為子,失汝元常故受輪轉。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我佛寵弟,心愛佛故令我出家,我心何獨供 養如來,乃至遍歷恒沙國土,承事諸佛及善知識,發大勇猛,行諸 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;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。若此發明不 是心者,我乃無心同諸土木,離此覺知更無所有。云何如來說此非 心?我實驚怖,兼此大眾無不疑惑,唯垂大悲開示未悟!」
爾時,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,欲令心入無生法忍,於師子座摩阿 難頂而告之言:
「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,一切因果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。阿難!若諸世界一切所有,其中乃至草葉縷結,詰其根 元咸有體性,縱令虛空亦有名貌,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 無體?若汝執悋分別覺觀,所了知性必為心者,此心即應離諸一切 色、香、味、觸,諸塵事業別有全性,如汝今者承聽我法,此則因 聲而有分別,縱滅一切見聞覺知,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,我 非勅汝執為非心,但汝於心微細揣摩,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 心;若分別性離塵無體,斯則前塵分別影事,塵非常住若變滅時,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,則汝法身同於斷滅,其誰修證無生法忍?」
即 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。
佛告阿難:「世間一切諸修學人,現前雖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盡成 阿羅漢,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。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 果。」
阿難聞已,重復悲淚五體投地,長跪合掌而白佛言:
「自我從佛發 心出家,恃佛威神,常自思惟無勞我修,將謂如來惠我三昧,不知 身心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雖身出家心不入道,譬如窮子捨父逃
13
逝,今日乃知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與不聞等,如人說食終不能飽。 世尊!我等今者二障所纏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。唯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,開我道眼。」
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,其光晃昱有百千色,十方微塵普佛世 界一時周遍,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,旋至阿難及諸大眾。告 阿難言:
「吾今為汝建大法幢,亦令十方一切眾生,獲妙微密性淨 明心得清淨眼。阿難!汝先答我見光明拳,此拳光明因何所有?云 何成拳汝將誰見?」
阿難言:「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,清淨所生故有光明,我實 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,故有拳相。」
佛告阿難:「如來今日實言告汝,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阿 難!譬如我拳,若無我手不成我拳;若無汝眼不成汝見。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,其義均不?」
阿難言:「唯然,世尊!既無我眼不成我見,以我眼根例如來拳, 事義相類。」
佛告阿難:「汝言相類,是義不然。何以故?如無手人拳畢竟滅; 彼無眼者非見全無。所以者何?汝試於途詢問盲人:『汝何所 見?』彼諸盲人必來答汝:『我今眼前唯見黑暗,更無他矚。』以 是義觀,前塵自暗,見何虧損?」
阿難言:「諸盲眼前唯覩黑暗,云何成見?」
佛告阿難:「諸盲無眼唯觀黑暗,與有眼人處於暗室,二黑有別? 為無有別?」
「如是,世尊!此暗中人與彼群盲,二黑校量曾無有異。」
14
「阿難!若無眼人全見前黑,忽得眼光還於前塵,見種種色名眼見 者;彼暗中人全見前黑,忽獲燈光,亦於前塵見種種色,應名燈 見。若燈見者,燈能有見自不名燈,又則燈觀何關汝事?是故當知 燈能顯色。如是見者是眼非燈,眼能顯色,如是見性是心非眼。」
阿難雖復得聞是言,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,猶冀如來慈音宣 示,合掌清心佇佛悲誨。
爾時,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,開五輪指,誨勅阿難及諸大眾:
「我初成道於鹿園中,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:『一切眾生 不成菩提及阿羅漢,皆由客塵煩惱所誤。』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 聖果?」
時,憍陳那起立白佛:「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,因悟客塵二 字成果。世尊!譬如行客投寄旅亭,或宿或食,食宿事畢,俶裝前 途不遑安住;若實主人自無攸往。如是思惟不住名客、住名主人, 以不住者名為客義。又如新霽清暘昇天光入隙中,發明空中諸有塵 相,塵質搖動虛空寂然。如是思惟澄寂名空,搖動名塵,以搖動者 名為塵義。」
佛言:「如是。」
即時,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,屈已復開,開已又屈,謂阿難言: 「汝今何見?」
阿難言:「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。」
佛告阿難:「汝見我手眾中開合,為是我手有開有合?為復汝見有 開有合?」
阿難言:「世尊!寶手眾中開合,我見如來手自開合,非我見性自 開自合。」
15
佛言:「誰動誰靜?」
阿難言:「佛手不住,而我見性尚無有靜,誰為無住。」
佛言:「如是。」
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,即時阿難迴首右[辦-力 +目],又放一光在阿難左,阿難又則迴首左[辦-力+目]。
佛告阿 難:「汝頭今日何因搖動?」
阿難言:「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,故左右觀,頭自搖動。」
「阿難!汝[辦-力+目]佛光左右動頭,為汝頭動?為復見動?」
「世尊!我頭自動,而我見性尚無有止,誰為搖動。」
佛言:「如是。」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:「若復眾生,以搖動者名之為塵,以不住者名 之為客,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,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 卷,云何汝今以動為身、以動為境,從始洎終念念生滅,遺失真性 顛倒行事,性心失真認物為己,輪迴是中自取流轉?」
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
16
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
(一名中印度那蘭 陀大道場經,於灌頂部錄出別行)
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
爾時,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,念無始來失却本心,妄認 緣塵分別影事,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,合掌禮佛,願聞如來 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。
波斯匿王起立白佛:
「我昔未承諸佛誨勅,見迦旃延毘羅胝子,咸 言:『此身死後斷滅,名為涅槃。』我雖值佛今猶狐疑,云何發揮 證知此心不生滅地?令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。」
佛告大王:「汝身現存,今復問汝,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? 為復變壞?」
「世尊!我今此身終從變滅。」
佛言:「大王!汝未曾滅,云何知滅?」
「世尊!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,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 住,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,決知此身當從滅盡。」
佛言:「如是,大王!汝今生齡已從衰老,顏貌何如童子之時?」
「世尊!我昔孩孺膚腠潤澤,年至長成血氣充滿,而今頹齡迫於衰 耄,形色枯悴精神昏昧,髮白面皺逮將不久,如何見比充盛之 時。」
佛言:「大王!汝之形容應不頓朽。」
17
王言:「世尊!變化密移我誠不覺,寒暑遷流漸至於此。何以故? 我年二十雖號年少,顏貌已老初十年時;三十之年又衰二十;于今 六十又過于二;觀五十時宛然強壯。世尊!我見密移雖此殂落,其 間流易且限十年,若復令我微細思惟,其變寧唯一紀二紀,實為年 變;豈唯年變,亦兼月化;何直月化,兼又日遷;沈思諦觀剎那剎 那,念念之間不得停住,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」
佛言:「大王!汝見變化遷改不停,悟知汝滅;亦於滅時,知汝身 中有不滅耶?」
波斯匿王合掌白佛:「我實不知!」
佛言:「我今示汝不生滅性。大王!汝年幾時見恒河水?」
王言:「我生三歲,慈母携我謁耆婆天,經過此流。爾時即知是恒 河水。」
佛言:「大王!如汝所說,二十之時衰於十歲,乃至六十,日月歲 時念念遷變,則汝三歲見此河時,至年十三其水云何?」
王言:「如三歲時,宛然無異,乃至于今年六十二,亦無有異。」
佛言:「汝今自傷髮白面皺,其面必定皺於童年,則汝今時觀此恒 河,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?」
王言:「不也,世尊!」
佛言:「大王!汝面雖皺,而此見精性未曾皺,皺者為變、不皺非 變,變者受滅、彼不變者元無生滅,云何於中受汝生死,而猶引彼 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?」
王聞是言,信知身後捨生趣生,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。
18
阿難即從座起禮佛,合掌長跪白佛:
「世尊!若此見聞必不生滅, 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?願興慈悲洗我塵垢。」
即時,如來垂金色臂,輪手下指示阿難言:
「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 正為倒?」
阿難言:「世間眾生以此為倒,而我不知誰正誰倒。」
佛告阿難:「若世間人以此為倒,即世間人將何為正?」
阿難言:「如來竪臂,兜羅綿手上指於空,則名為正。」
佛即竪臂,告阿難言:「若此顛倒首尾相換,諸世間人一倍瞻視,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,如來之身名正遍知,汝等之 身號性顛倒,隨汝諦觀汝身佛身,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?」
于時,阿難與諸大眾瞪矒瞻佛目精不瞬,不知身心顛倒所在。佛興 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,發海潮音遍告同會:
「諸善男子!我常說 言:『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,唯心所現。』汝身汝心皆是妙 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,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,認悟 中迷晦昧為空,空晦暗中結暗為色,色雜妄想想相為身,聚緣內搖 趣外奔逸,昏擾擾相以為心性。一迷為心,決定惑為色身之內,不 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,咸是妙明真心中物。譬如澄清百千大 海,棄之,唯認一浮漚體,目為全潮窮盡瀛渤。汝等即是迷中倍 人,如我垂手等無差別,如來說為可憐愍者。」
阿難承佛悲救深誨,垂泣叉手而白佛言:
「我雖承佛如是妙音,悟 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;而我悟佛現說法音,現以緣心允所瞻 仰,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。願佛哀愍宣示圓音,拔我疑根歸 無上道。」
19
佛告阿難:「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此法亦緣非得法性。如人以手指 月示人,彼人因指當應看月;若復觀指以為月體,此人豈唯亡失月 輪,亦亡其指。何以故?以所標指為明月故。豈唯亡指,亦復不識 明之與暗。何以故?即以指體為月明性,明暗二性無所了故。汝亦 如是,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,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。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終不常住,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 主;此亦如是,若真汝心則無所去。云何離聲無分別性?斯則豈唯 聲分別心,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,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 空。拘舍離等昧為冥諦,離諸法緣無分別性,則汝心性各有所還, 云何為主?」
阿難言:「若我心性各有所還,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?惟垂 哀愍為我宣說。」
佛告阿難:「且汝見我見精明元,此見雖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非 是月影,汝應諦聽,今當示汝無所還地。阿難!此大講堂洞開東 方,日輪昇天則有明耀,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,戶牖之隙則 復見通,牆宇之間則復觀擁,分別之處則復見緣,頑虛之中遍是空 性,欝[土*孛]之象則紆昏塵,澄霽斂氛又觀清淨。阿難!汝咸看 此諸變化相,吾今各還本所因處。云何本因?阿難!此諸變化明還 日輪。何以故?無日不明,明因屬日,是故還日;暗還黑月;通還 戶牖;擁還牆宇;緣還分別;頑虛還空;欝[土*孛]還塵;清明還 霽。則諸世間一切所有,不出斯類。汝見八種,見精明性當欲誰 還?何以故?若還於明,則不明時無復見暗,雖明暗等種種差別, 見無差別;諸可還者自然非汝,不汝還者非汝而誰?則知汝心本妙 明淨。汝自迷悶喪本受輪,於生死中常被漂溺,是故如來名可憐 愍。」
阿難言:「我雖識此見性無還,云何得知是我真性?」
20
佛告阿難:「吾今問汝,今汝未得無漏清淨,承佛神力,見於初禪 得無障礙;而阿那律見閻浮提,如觀掌中菴摩羅果;諸菩薩等見百 千界;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。眾生洞視不過分寸。 阿難!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,中間遍覽水陸空行,雖有昏明 種種形像,無非前塵分別留礙,汝應於此分別自他。今吾將汝擇於 見中,誰是我體?誰為物象?阿難!極汝見源,從日月宮,是物非 汝;至七金山周遍諦觀,雖種種光亦物非汝;漸漸更觀雲騰、鳥 飛、風動塵起、樹木山川、草芥人畜,咸物非汝。阿難!是諸近遠 諸有物性,雖復差殊,同汝見精清淨所矚,則諸物類自有差別,見 性無殊,此精妙明誠汝見性。若見是物,則汝亦可見吾之見?若同 見者名為見吾;吾不見時,何不見吾不見之處?若見不見,自然非 彼不見之相;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自然非物,云何非汝?又則汝今 見物之時,汝既見物物亦見汝,體性紛雜,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 安立。阿難!若汝見時是汝非我,見性周遍非汝而誰?云何自疑汝 之真性,性汝不真取我求實。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若此見性必我非餘,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 寶殿居日月宮,此見周圓遍娑婆國;退歸精舍只見伽藍,清心戶堂 但瞻簷廡。世尊!此見如是,其體本來周遍一界,今在室中唯滿一 室,為復此見縮大為小?為當牆宇夾令斷絕?我今不知斯義所在, 願垂弘慈為我敷演。」
佛告阿難:「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,不應說言見有 舒縮。譬如方器,中見方空,吾復問汝,此方器中所見方空,為復 定方?為不定方?若定方者,別安圓器空應不圓;若不定者,在方 器中應無方空。汝言不知斯義所在,義性如是云何為在。阿難!若 復欲令入無方圓,但除器方空體無方,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 在。若如汝問,入室之時縮見令小,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?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,穿為小竇寧無續迹?是義不然。一切眾生從無
21
始來迷己為物,失於本心為物所轉,故於是中觀大觀小;若能轉物 則同如來,身心圓明不動道場,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。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若此見精必我妙性,今此妙性現在我前,見 必我真,我今身心復是何物?而今身心分別有實,彼見無別分辨我 身,若實我心令我今見,見性實我,而身非我,何殊如來先所難 言:『物能見我?』惟垂大慈開發未悟。」
佛告阿難:「今汝所言:『見在汝前』是義非實。若實汝前,汝實 見者,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。且今與汝坐祇陀林,遍觀林渠 及與殿堂,上至日月前對恒河,汝今於我師子座前,舉手指陳是種 種相,陰者是林,明者是日,礙者是壁,通者是空,如是乃至草樹 纖毫大小雖殊,但可有形無不指著。若必有見現在汝前,汝應以手 確實指陳何者是見。阿難!當知若空是見,既已成見,何者是空? 若物是見,既已是見,何者為物?汝可微細披剝萬象,析出精明淨 妙見元,指陳示我,同彼諸物分明無惑。」
阿難言:「我今於此重閣講堂,遠洎恒河上觀日月,舉手所指縱目 所觀,指皆是物無是見者。世尊!如佛所說,況我有漏初學聲聞, 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,離一切物別有自性。」
佛言:「如是,如是!」 佛復告阿難:「如汝所言,無有精見,離一切物別有自性,則汝所 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。今復告汝!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,乃 至日月種種象殊,必無見精受汝所指;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 見?」
阿難言:「我實遍見此祇陀林,不知是中何者非見?何以故?若樹 非見,云何見樹?若樹即見,復云何樹?如是乃至若空非見,云何
22
為空?若空即見,復云何空?我又思惟是萬象中,微細發明無非見 者。」
佛言:「如是,如是!」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,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,一時惶悚失其所 守。如來知其魂慮變慴,心生憐愍,安慰阿難及諸大眾:「諸善男 子!無上法王是真實語,如所如說不誑不妄,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 亂論議,汝諦思惟無忝哀慕。」
是時,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,在大眾中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合 掌恭敬而白佛言:
「世尊!此諸大眾,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 空,是非是義。世尊!若此前緣色空等象,若是見者應有所指;若 非見者應無所矚。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,非是疇昔善根輕 尠,唯願如來大慈,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,於其中間無 是非是。」
佛告文殊及諸大眾:「十方如來及大菩薩,於其自住三摩地中,見 與見緣并所想相,如虛空花本無所有。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 體,云何於中有是非是?文殊!吾今問汝,如汝文殊,更有文殊是 文殊者?為無文殊?」
「如是,世尊!我真文殊,無是文殊。何以故?若有是者,則二文 殊。然我今日非無文殊,於中實無是非二相。」
佛言:「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,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 心,妄為色空及與聞見,如第二月,誰為是月?又誰非月?文殊! 但一月真,中間自無是月非月。是以汝今觀見與塵,種種發明名為 妄想,不能於中出是非是,由是精真妙覺明性,故能令汝出指非 指。」
23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誠如法王所說,覺緣遍十方界,湛然常住性 非生滅,與先梵志裟毘迦羅所談冥諦,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 遍滿十方,有何差別?世尊亦曾於楞伽山,為大慧等敷演斯義,彼 外道等常說自然,我說因緣非彼境界。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 滅,遠離一切虛妄顛倒,似非因緣與彼自然,云何開示不入群邪, 獲真實心妙覺明性?」
佛告阿難:「我今如是開示方便,真實告汝,汝猶未悟,惑為自 然。阿難!若必自然,自須甄明有自然體。汝且觀此妙明見中,以 何為自?此見為復以明為自?以暗為自?以空為自?以塞為自?阿 難!若明為自,應不見暗;若復以空為自體者,應不見塞。如是乃 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,則於明時見性斷滅,云何見明?」
阿難言:「必此妙見性非自然。我今發明是因緣性,心猶未明,諮 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?」
佛言:「汝言因緣,吾復問汝。汝今同見,見性現前,此見為復因 明有見?因暗有見?因空有見?因塞有見?阿難!若因明有,應不 見暗;如因暗有,應不見明。如是乃至因空、因塞,同於明暗。復 次,阿難!此見又復緣明有見?緣暗有見?緣空有見?緣塞有見? 阿難!若緣空有,應不見塞;若緣塞有,應不見空。如是乃至緣 明、緣暗,同於空塞。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,亦非自然非不 自然,無非不非無是非是,離一切相即一切法。汝今云何於中措 心,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?如以手掌撮摩虛空,只益自勞! 虛空云何隨汝執捉?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必妙覺性非因非緣。世尊云何常與比丘,宣 說見性具四種緣,所謂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。是義云何?」
24
佛言:「阿難!我說世間諸因緣相,非第一義。阿難!吾復問汝。 諸世間人說我能見,云何名見?云何不見?」
阿難言:「世人因於日、月、燈光見種種相,名之為見;若復無此 三種光明,則不能見。」
「阿難!若無明時名不見者,應不見暗;若必見暗,此但無明云何 無見?阿難!若在暗時,不見明故名為不見;今在明時不見暗相, 還名不見。如是二相俱名不見。若復二相自相[夌*欠]奪,非汝見 性於中暫無,如是則知二俱名見,云何不見?是故阿難!汝今當 知,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;見暗之時,見非是暗;見空之時,見非 是空;見塞之時,見非是塞,四義成就。汝復應知,見見之時,見 非是見;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云何復說因緣、自然及和合相?汝 等聲聞狹劣無識,不能通達清淨實相,吾今誨汝,當善思惟,無得 疲怠妙菩提路。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,諸和 合相與不和合,心猶未開;而今更聞見見非見,重增迷悶。伏願弘 慈施大慧目,開示我等覺心明淨。」作是語已,悲淚頂禮,承受聖 旨。
爾時,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,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 路,
告阿難言:「汝雖強記,但益多聞;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 了。汝今諦聽,吾今為汝分別開示,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。 阿難!一切眾生輪迴世間,由二顛倒分別見妄,當處發生當業輪 轉。云何二見?一者眾生別業妄見;二者眾生同分妄見。 「云何名為別業妄見?阿難!如世間人目有赤眚,夜見燈光別有圓 影五色重疊。於意云何?此夜燈明所現圓光,為是燈色為當見色? 阿難!此若燈色,則非眚人何不同見,而此圓影唯眚之觀?若是見
25
色,見已成色,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?復次,阿難!若此圓 影離燈別有,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;離見別有,應非眼矚, 云何眚人目見圓影?是故當知色實在燈,見病為影,影見俱眚,見 眚非病。終不應言是燈是見,於是中有非燈非見。如第二月,非體 非影。何以故?第二之觀,揑所成故。諸有智者不應說言,此揑根 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;此亦如是,目眚所成,今欲名誰是燈是見, 何況分別非燈非見。 「云何名為同分妄見?阿難!此閻浮提除大海水,中間平陸有三千 洲,正中大洲東西括量,大國凡有二千三百,其餘小洲在諸海中, 其間或有三兩百國,或一或二,至于三十、四十、五十。阿難!若 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,唯一國人同感惡緣,則彼小洲當土眾 生,覩諸一切不祥境界。或見二日或見兩月,其中乃至暈蝕珮玦彗 勃飛流,負耳虹蜺種種惡相,但此國見;彼國眾生,本所不見亦復 不聞。阿難!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。 「阿難!如彼眾生別業妄見,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,終彼見 者目眚所成,眚即見勞非色所造,然見眚者終無見咎。例汝今日以 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,皆是無始見病所成,見與見緣似現前 境,元我覺明見所緣眚,覺見即眚本覺明心,覺緣非眚覺所覺眚, 覺非眚中此實見見。云何復名覺聞知見?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 間十類眾生,皆即見眚;非見眚者,彼見真精,性非眚者故不名 見。 「阿難!如彼眾生同分妄見,例彼妄見別業一人,一病目人同彼一 國,彼見圓影眚妄所生,此眾同分所現不祥,同見業中瘴惡所起,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。例閻浮提三千洲中,兼四大海娑婆世界,并洎 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,同是覺明無漏妙心,見聞覺知虛妄病緣, 和合妄生、和合妄死。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,則復滅除諸生 死因,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。
26
「阿難!汝雖先悟本覺妙明,性非因緣、非自然性,而猶未明如是 覺元,非和合生及不和合。阿難!吾今復以前塵問汝。汝今猶以一 切世間妄想,和合諸因緣性,而自疑惑。證菩提心和合起者,則汝 今者妙淨見精,為與明和?為與闇和?為與通和?為與塞和?若明 和者,且汝觀明,當明現前,何處雜見?見相可辨,雜何形像?若 非見者,云何見明?若即見者,云何見見?必見圓滿,何處和明。 若明圓滿,不合見和,見必異明;雜則失彼性明名字。雜失明性, 和明非義,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。 「復次,阿難!又汝今者妙淨見精,為與明合?為與暗合?為與通 合?為與塞合?若明合者,至於暗時明相已滅,此見即不與諸暗 合。云何見暗?若見暗時不與暗合,與明合者應非見明,既不見明 云何明合?了明非暗彼暗與通,及諸群塞,亦復如是。」 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如我思惟,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 合耶?」 佛言:「汝今又言覺非和合。吾復問汝。此妙見精非和合者,為非 明和?為非暗和?為非通和?為非塞和?若非明和,則見與明必有 邊畔。汝且諦觀,何處是明?何處是見?在見在明自何為畔?阿 難!若明際中必無見者,則不相及,自不知其明相所在,畔云何 成?彼暗與通及諸群塞,亦復如是。 「又妙見精非和合者,為非明合?為非暗合?為非通合?為非塞 合?若非明合,則見與明性相乖角,如耳與明了不相觸,見且不知 明相所在,云何甄明合非合理?彼暗與通及諸群塞,亦復如是。阿 難!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,當處出生隨處滅盡,幻妄稱相,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,如是乃至五陰、六入,從十二處至十八界,因 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,殊不能知生滅去來,本如來
27
藏常住妙明,不動周圓妙真如性,性真常中求於去來、迷悟、死 生,了無所得。 「阿難!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?阿難!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 晴明空,唯一精虛逈無所有,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,則於虛 空別見狂花,復有一切狂亂非相;色陰當知亦復如是。阿難!是諸 狂花,非從空來,非從目出。如是,阿難!若空來者,既從空來還 從空入,若有出入即非虛空,空若非空,自不容其花相起滅,如阿 難體,不容阿難。若目出者,既從目出還從目入,即此花性從目出 故,當合有見。若有見者,去既花空旋合見眼;若無見者,出既翳 空,旋當翳眼。又見花時,目應無翳,云何晴空號清明眼?是故當 知色陰虛妄,本非因緣、非自然性。 「阿難!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,忽如忘生性無違順,其人無 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,於二手中妄生澁滑冷熱諸相;受陰當知亦復 如是。阿難!是諸幻觸,不從空來,不從掌出。如是,阿難!若空 來者,既能觸掌,何不觸身?不應虛空選擇來觸。若從掌出,應非 待合。又掌出故,合則掌知,離即觸入,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 跡,必有覺心知出知入,自有一物身中往來,何待合知要名為觸?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,本非因緣、非自然性。 「阿難!譬如有人談說醋梅口中水出,思踏懸崖足心酸澁;想陰當 知亦復如是。阿難!如是醋說,不從梅生,非從口入。如是,阿 難!若梅生者,梅合自談,何待人說?若從口入,自合口聞,何須 待耳?若獨耳聞,此水何不耳中而出?想踏懸崖與說相類。是故當 知想陰虛妄,本非因緣、非自然性。 「阿難!譬如暴流波浪相續,前際後際不相踰越;行陰當知亦復如 是。阿難!如是流性,不因空生,不因水有;亦非水性,非離空 水。如是,阿難!若因空生,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,世界自 28 然俱受淪溺。若因水有,則此暴流性應非水,有所有相今應現在。 若即水性,則澄清時應非水體。若離空水,空非有外水外無流。是 故當知行陰虛妄,本非因緣、非自然性。 「阿難!譬如有人取頻伽瓶,塞其兩孔滿中擎空,千里遠行用餉他 國;識陰當知亦復如是。阿難!如是虛空,非彼方來,非此方入。 如是,阿難!若彼方來,則本瓶中既貯空去,於本瓶地應少虛空。 若此方入,開孔倒瓶應見空出。是故當知識陰虛妄,本非因緣、非 自然性。
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
29
이하는 행(行) 처리가 정확한 아래 포스트 참조 바랍니다.
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
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BDLM/sutra/chi_pdf/sutra10/T19n0945.pdf
본문 번역은 아래 포스트를 참조 바랍니다.
정본수능엄경 正本首楞嚴經 – 디지털 불교
kr.buddhism.org
'불교 불경 > 능엄경'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
능엄경언해(楞嚴經諺解)/正本首楞嚴經(수능엄경) 국역전10권 재정리 (2) | 2023.01.02 |
---|---|
正本首楞嚴經(정본수능엄경) 券十 (0) | 2022.12.24 |
正本首楞嚴經(정본수능엄경) 券九 (0) | 2022.12.24 |
正本首楞嚴經(정본수능엄경) 券八 (0) | 2022.12.24 |
正本首楞嚴經(정본수능엄경) 券七/ 능엄신주 범어:국역 對譯 (2) | 2022.12.24 |